今年以来,中共陆续推出六项主要税收与缴费新政,涵盖外资再投资、豪车消费税、黄金交易、出口企业报税、社保征缴与电商平台监管。学者指出,这些措施虽名义为政策优化,实际反映当局在财政吃紧下,以细则化加税维持收支稳定。
7月20日起,财政部与税务总局实施《关于调整超豪华小汽车消费税政策的公告》,将加征消费税的起征价由130万元下调至90万元(不含增值税),并将纯电动、燃料电池等车型纳入范围。该公告经国务院批准后施行,被视为针对高端消费市场的征管扩面措施。
武汉4S店维修人员邓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当前购车人士明显减少:“现在买车的人越来越少,修车的人也在自己看书学修车,虽然税率未变,但调整起征价意味更多车型被纳入征税清单,实质提升高价车税负。老百姓都选便宜的车。”
黄金交易分类征税 灰色套利受限
中共为增加税收所推出的《关于黄金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》于11月1日起正式生效,明确标准黄金交易须依交割与用途分类征税。非投资用途(如首饰、金条零售)按现行税率课税,投资性黄金维持免税。新政同步废止2002与2008年旧规,并新增配套征管条例。
市场研究人员指出,分类管理提高了黄金产业链的有效税负。过去企业常利用“投资金”免税漏洞套利,如今监管更严,将抑制灰色交易与假冒报税行为。

2018年6月10日,中国货卡车司机曾为争取生存权举行全国大罢工,当时他们对官方发出了十大质问,包括要求交警及运管部门停止对大卡车的随意罚款行为。图为2018年罢工现场的卡车。(网络图片)
出口实名报税制 退税监管加严
今年10月起,中共国家税务总局推行出口企业“真实身份申报制”,要求终止使用第三方代报单据。企业须通过税务电子系统实名报送,并与海关资料自动比对。此举被视为加强出口退税合规与防范虚报。
在民生与社会保障方面,中共最高法院8月发布司法解释,明确用人单位与员工私下约定不缴社保的协议无效,并自9月1日起执行。解释要求各地税务、社保机构强化征缴协同,将社保税务化纳入常态监管。
广东劳动法专家孙涛受访表示,该规定等于将社保缴纳纳入税务稽查体系。以往地方政府对企业欠缴社保态度宽松,如今转向强制征缴,目的在于扩大非税收入范围,增加地方财政稳定性。
非税收入暴增 地方政府依赖加深
此外,官方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非税收入约4.47兆元,同比增长超过25%;2025年前八个月达2.7兆元,仍保持小幅上升。
分析人士指出,地方政府除强制征缴社保外,也透过提高罚没收入、资产收益与行政收费等方式扩大非税收入来源,以弥补税收与土地出让金减少带来的财政缺口。
多地政府同步加强罚没与资产收益征管,形成广义“隐性加税”,非税收入实质成为地方财政的第二税源。
一名华东地区财政局官员向记者透露,地方政府近两年多依靠“罚没与收费撑税收”,部分城市罚没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已超过两成。
6月,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发布《互联网平台企业提交税务相关信息规定》,自6月20日起实施。新制要求电商、直播及短视频平台须收集商家与个人经营者身份及收入信息,定期向税务机关报送。
外资税抵免细则 中共“结构性增收”的体现
4月,中共财政部与税务总局发布《关于外国投资者以利润再投资申请预提税抵免的公告》,允许外资企业在2025至2028年间对再投资部分申报10%税收抵免,但须同步申报收入及资金用途。分析认为,此举既属鼓励投资,也属对外资收益分配的监管延伸。
浙江大学财经学者卢刚(化名)指出,税种与税率依法须由全国人大或常委会审议,而部委公告属授权范围内调整。不过,卢刚对记者表示,这是中共“结构性增收”的体现,官方以细则优化名义实现增税效果,而不触及立法层级。
他说:“今年推出的许多法规以所谓部委名义发布,规避了立法机关人大表决。这在西方国家肯定不被允许。”
学界:当局进入“微观加税”阶段 强征税提升财政收入
学者孙涛表示,今年以来,当局对税负上调或征管强化的主要措施,涉及豪车消费税、黄金交易税、外资税抵免、出口实名报税、社保征缴及电商平台税务报送六个环节。除外资政策具鼓励性外,其余均属强化征管或扩面征税。
有税法专家指出,上述措施均依《立法法》与《增值税暂行条例》授权条文执行,属合法行政行为。但频率之高显示当局已进入“微观加税”阶段,以细则化手段提升财政收入。
中共财政部数据显示,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仅增2.4%,其中地方收入增速低于1%。学界分析,地方债务压力与基层财政吃紧,使中央与地方政府更依赖税制微调与征管加严,以维持财政收支平衡。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