洗刷行人地狱污名,各地警方对于未停让行人加强执法。(交大提供)
台湾曾被外媒形容是「行人地狱」,中央针对未礼让行人提高罚则,台北市议员汪志冰发现,北市各项交通罚单中,去年起「未减速慢行礼让行人」申诉率异军突起一举夺冠,但申诉撤单率排第二,这凸显用路人与执法单位对于「停、让」存在不小的认知差距和误判空间。北市交通大队长陈立祺表示,停让行人判断精准度不如闯红灯等,交大已有复审机制,会再要求更加严谨执法。
汪志冰表示,有民众向她陈情,指当时行经路口时,判断行人站在庇护岛内,并未踏入行穿线,行驶经过却遭员警拦下,依未完全停驶礼让行人开罚6千元还要被记3点,感到十分冤枉。经服务处审视交通大队提供影片后,发现陈情人并无违规,也成功申诉撤单,此类状况屡见不鲜,虽政府调高未礼让行人罚则,期望还路于民立意良善,但是违规认定备受质疑的情况不在少数,必须正视。
她指出,台北市交通裁决所2020年至2024年统计,北市前10大汽机车违规案年均106万多件,年均申诉约1.9万件,但前两年都超过2.2万件,申诉数量越来越多,另撤单率也有攀升情形。
当中,「未减速慢行礼让行人」去年撤单率高达近3成,旋即冲上第二名,可见用路人对于和行人间「停、让」定义与执法单位有著不小的认知差距。此外,多数民众检举案件仅能提供单一片段画面,难以呈现全貌,准确率不如科技执法,更考验警方对违规事实的判断与检核。
陈立祺指出,交大对于开单非常严谨,也有第二次复审机制,不过因为不礼让行人不像闯红灯或超速,违法就是违法,一翻两瞪眼,车不停让行人要从距离跟相对位置来认定,判断上精准度有差,会再要求举发和申诉过程更严谨;此外,也会发函警政署,盼能提供更明确标准,让同仁比较好执法。
交大表示,民众检举所附的影像若秒数不足、画面模糊等,无法证明驾驶有无违规,警方将不会迳行举发。「不礼让行人」撤单率高的三大情况,一是车辆应距离行人3个枕木纹,行人与车辆都有速度,要从影片放慢去看,如果仅差些微距离,仍会从宽认定没违规;二是相对位置,有时车辆先抵达行穿线,行人才踏上行穿线、步伐大或快速,使得驾驶来不及反应;三是驾驶可能被左右来车等遮蔽物挡住视线,以致于没看到行人走过来。
文章来源:自由时报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