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天文学家首次捕捉到恒星「双重爆炸」的直接视觉证据。在这张超新星残骸SNR 0509-67.5的影像中,蓝色的钙元素呈现出两个清晰的同心圆环,证实了恒星在死亡过程中历经两次爆炸,此发现可能对现有的宇宙学理论带来挑战。(图取自ESO专页)
〔编译陈成良/综合报导〕科学新闻网站《Live Science》报导,天文学家首次捕捉到一颗恒星在死亡过程中,发生「双重爆炸」的直接视觉证据。这个发现不仅解开了天文学的长年谜团,更可能对用以测量宇宙膨胀率的「标准烛光」理论,带来深远影响。
澳洲新南威尔斯大学研究团队,利用欧洲南方天文台(ESO)的「极大望远镜」(VLT),观测一个名为SNR 0509-67.5的超新星残骸。他们惊讶地发现,残骸周围存在两个独立的同心圆钙环,这成为恒星历经两次爆炸最清晰的「指纹」。
这项观测挑战了传统理论。一般认为,Ia型超新星是当一颗已死的白矮星,不断从其伴星窃取物质,直到质量达到「钱德拉塞卡极限」(Chandrasekhar limit)后,才会发生热核爆炸。然而,天文学家长期以来怀疑存在其他爆炸机制。
研究团队提出的「双重引爆」模型解释了同心圆环的成因:白矮星首先点燃了从伴星窃取来的氦气层,引发第一次较小的爆炸,其冲击波再向内传递,进而引爆恒星核心,触发第二次规模更大的爆炸。此发现证实,白矮星无需达到质量极限也能爆炸。
此发现对宇宙学至关重要。Ia型超新星因被认为爆炸时的亮度恒定,而被当作测量宇宙遥远距离的「标准烛光」,用以计算备受争议的宇宙膨胀率「哈伯常数」。若其爆炸机制与亮度并非单一,将可能影响现有测量的可靠性。
该研究已发表于《自然天文学》(Nature Astronomy)期刊。研究第一作者达斯(Priyam Das)表示:「这项确实证据不仅有助于解开长久以来的谜团,也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,揭示如此壮观的宇宙爆炸其内部运作,令人振奋。」
来源:自由时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