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商报》题为“中国电动车泡沫即将破裂”的评论写道:“中国有世界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,——恐怕也是最脆弱的。2024年,该国售出1200多万辆电动或混合动力汽车。而这一增长的代价也是昂贵的:补贴、毁灭式竞争和令人质疑的销售手段。”
文章写道,西方汽车制造商还在讨论如比亚迪这样的中国制造商的优势地位,但同时也早已明确:中国的这一体系过热。而大爆裂还在前面。
“市场领头羊比亚迪的这一征兆最为明显。世界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,其增长战略日益动摇。尽管市场动力减弱,仍全力生产。”
文章写道,过剩产能中大部分计划出口。但鉴于惩罚性关税、对电动汽车的疑虑以及对“中国制造”汽车的保留态度,这并非顺理成章。
与此同时,中国市场上包括小米在内的新竞争者全力出击,后果是:市场进一步挤压,价格战更为激烈。而比亚迪身处其中,难以刹车而不有损其成功故事。
文章写道:“这让人会想起中国工业此前的产能过剩案例:光伏、风能、房地产。都是急速增长,直到破裂。”
已有企业家将比亚迪与恒大相提并论。“即便这仅仅是同行之间的龃龉,当北京的共产党如今也开始敲响警钟的时候,就应当认真对待这样的说法了。”
“对德国汽车制造商来说,这意味著什么?”文章写道,首先是谨慎:虽然中国的竞争者不容忽视,但其电动汽车的增长热潮不会永远持续下去。
“特别是大众、宝马和奔驰必须学习,在一个随时可能倾覆的市场如何运作。伙伴关系也好,合资企业、本地化也好,都无法提供保护,而是更大程度的依赖。最迟等到中国电动汽车泡沫破裂,全世界都将有所感受。”
比亚迪在德国私人注册的车辆少之又少
《商报》另一篇题为“比亚迪充斥市场”的文章引述服务商Marklines的独家数据称,比亚迪目前的产量明显高于销量。
“据此,比亚迪特别在本土市场上走弱。后果是,该企业有时不得不减产。今年头三个月,中国汽车市场总体增长超过45%。比亚迪同期则仅增长5.5%。”
在本土市场受压的同时,比亚迪在国外有雄心勃勃的计划。该企业在南非将车型增加一倍,西非也将开展业务。由于北美市场因川普的关税政策不复存在,欧洲对比亚迪来说愈加重要。5月,比亚迪在罗马奥林匹克体育场举行无人机表演,以庆祝Dolphin Surf首发。
企业内部将英国视为成功的范例。1-5月,比亚迪在那里销售近15000辆汽车,仅略少于特斯拉。但在欧洲的总体情况好坏不一。在德国,比亚迪的增长几乎仅限于租车公司和车行自身的新车注册。数据服务商Dataforce称,5月私人注册的比亚迪仅128辆。
专家:德国人重视的是汽车价值的稳定性
《世界报》也关注到这一点。题为“比亚迪用这一花招打赢特斯拉——但风险很大”的文章写道,不久前,比亚迪在欧洲销售超过特斯拉,成为新闻头条。但比亚迪所使用的销售把戏,很快可能自害其身。
文章解释说,汽车销售的核心,也就是制造商和车行赚钱的途径,是通过向私人和企业客户卖车。但还有第二条道路。也就是,不是把车卖给终端客户,而是卖给自己的车行或者租车公司如Sixt,用以增加其车队。但这些车辆经常很快就作为新的二手车以很高的折扣回到市场上。
波鸿汽车研究中心(CAR)的负责人杜登霍夫(Ferdinand Dudenhöffer)表示,这一策略接下来将导致“德国迄今为数不多的比亚迪销售网点”明显降价。
“比亚迪的汽车质量不错,技术也好,但在欧洲没有真正的销售战略”,杜登霍夫向《世界报》批评说。“这是雕虫小技。”他说,比亚迪没有有序地进入市场,而是以“搞活动”的方式,——这损毁了其汽车价值的稳定性,长远来说整个品牌都被破坏了。
文章还写道,德国市场的饱和度更高,长期的品牌忠诚度更为重要。杜登霍夫表示,相应之下,比亚迪忽视其汽车价值稳定度,这是错误的:“如果您买一辆新车,三年后不值售价的50%,那对您来说是糟糕透顶的。”